查看原文
其他

TMS研究速递—TMS-EEG在重度抑郁症中的研究

山人 精神康复 2022-04-16


自从1985年,Barker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经颅磁刺激仪之后,经颅磁刺激技术凭借其安全无创的技术优势,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。


近几年随着技术的进步,经颅磁刺激技术不仅在疾病的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,配合其他技术在临床疾病诊疗也取得良好的效果。


其中随着磁兼容的脑电电极和放大器的技术进步,经颅磁刺激联合脑电图(TMS-EEG)技术得到快速发展。


TMS技术与EEG联合使用,一方面可以实时测量刺激部位的和刺激效果传导,例如可以探究癫痫病理生理学机制、致痫灶定位和预后判断,以及皮质、丘脑环路和皮质之间联系改变等;同时还能根据脑电反应调整TMS治疗参数,达到评估与治疗相结合的目的,为未来实现靶向治疗和精准治疗奠定基础。


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精神疾病之一,和大多数的精神疾病一样,病因不明确,临床上没有特异性的生理学标志物对其进行诊断和评估。


已有研究显示,MDD患者本身存在着亚属扣带回皮层(SGC)过度活跃的情况,并且背外侧前额叶的活动情况也会影响SGC的活跃程度,意味着DLPFC-SGC连接对于理解MDD患者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。


在最新的JAMA子刊中就有一项运用TMS-EEG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。



研究者利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筛选出121位MDD患者,测量rTMS治疗前后SGC的超活性,并使用显著电流密度(SCD)量化SGC超活性,显著电流散射(SCS)计算左DLPFC和SGC的有效连接。


两种测量方法都是在rTMS治疗前后的TMS诱发电位标准峰潜伏期计算的,以此对实验组和安慰剂组的MMD患者进行比较。


研究人员将招募的121名MDD患者随机分配到3个治疗组中:单侧rTMS刺激(n= 40)、双侧rTMS刺激(n= 40)和安慰剂刺激(n= 41)。


首先,在rTMS基线治疗阶段,对30名MDD患者与30名健康人进行比较对。

其次,在rTMS治疗后,比较26名实验组患者(rTMS治疗)和17名安慰剂组患者。

在rTMS治疗前1周及最后一次rTMS治疗后的48小时内,进行TMS-EEG神经生理测量。



结果显示:

在对30名患者与30名健康者TMS治疗前后,两组在SCD和SCS上均有显著差异,这些差异定位于SGC脑区的体素中。检测中发现,在TMS治疗后,与健康者相比,MDD患者的SGC平均电流密度和SCD更高,此外MDD患者的左侧DLPFC和SGC平均SCS高于健康对照组(Fig 2A)。之后利用这种模型区分MDD患者和健康者的准确率达到77%(70%的敏感性和83%的特异性)


另外,在针对MDD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,将经历完整试验的26名MDD患者使用TMS治疗为实验组,和17名MDD患者使用安慰剂为对照组,发现两组的电流密度、SCD、SCS均有明显差异,且均定位于与SGC相关的体素中(Fig 2B)。

具体表现在:

在TMS脉冲后50ms和200ms后,安慰剂组的SGC平均电流密度高于rTMS治疗实验组(Fig 4);



在脉冲200ms后,安慰剂组的SCD均值高于治疗组,此外,在TMS脉冲后200ms,安慰剂组的左侧DLPFC和SGC的SCS高于实验组(Fig 5)。



最后研究者认为,通过TMS联合EEG技术探讨了SGC激活和DLPFC-SGC有效连接与MDD病理生理及临床改善的关系时,证实了TMS-EEG和SCD/SCS计算的有效性,左DLPFC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可能通过改变DLPFC-SGC连接改善MDD症状。


研究结果支持了SGC参与MDD病理生理和临床改善的假说,也为区分MDD患者的情绪状态,以及区分MD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提供了客观的生物学靶点。


TMS-EEG 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用来研究大脑皮层特性和脑功能的重要工具,未来在神经调控治疗定位、靶向治疗和规范化治疗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,进而更好的辅助精神疾病的诊疗。


文章链接

写给未来的爸爸们

iTBS vs cTBS哪个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更好

诊断性经颅磁研究进展浅谈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